2016-04-12 07:19:16 来源:京华时报
让农民工买房有心更有力
让“有心”者“安心”,让“无力”者“有力”,政府部门应当有所作为,为弱势群体安家置业降门槛、宽尺度。当然,农民工不是“接盘侠”,鼓励他们住有所居,绝不是鼓励他们参与非理性的炒作。
在这个房价“小阳春”的季节里,引人关注的不仅有一线城市的火爆成交,还有三四线城市的农民工“举家进城”。与北上广深购房者的幸福与烦恼不一样,这些“都市外来人”既有进城的开心,又有买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压力与歧视,贷款难、落户难、收入偏低且不稳定、非同城待遇等因素,让他们中的多数人倍感“有心无力”。有农民工甚至感叹,这道房“门”能不能再宽点儿?
“有心”不难理解,这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去库存的战略指向。1亿人口要进城,安居才能乐业,这是农民工市民化带给房地产市场的时代契机。另一方面,“无力”也是实在话,即便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回落,五六千元一平方米对农民工来说仍是天价。让“有心”者“安心”,让“无力”者“有力”,政府部门应当有所作为,为弱势群体安家置业降门槛、宽尺度。
房价之于农民工,其实存在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价格鸿沟的难以逾越,相对高房价来说,农民工的收入不高而且波动性较强。二是价格之外还有很多歧视性的政策门槛。比如,市民常见的公积金贷款对农民工来讲就是奢求,再有户籍限制影响信贷的投放,严苛的收入证明又是一道关卡。如果说价格隔阂主要靠发展的办法来弥补,卸下歧视的门槛就得靠改革的壮士断腕,来不得半点迟疑。
房子不是“为买而买”,而一定是“为住而买”,农民工买完房子之后怎么住,是能否安心、能否消除“无力感”和增进“获得感”的关键所在。长期的安居乐业,与住房相配套的教育、医疗要跟得上,尤其是幼儿园、养老院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生活的品质高下。医保、社保都跟得上,才能成为新市民,否则单纯的“洗脚上楼”,收入一波动,没准还月供都会成问题。治理者须从“人的城镇化”全面统筹通盘设计,激励“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形成购房的良性循环。
当然,农民工不是“接盘侠”,鼓励他们住有所居,绝不是鼓励他们参与非理性的炒作。划定金融的安全线,设定政策的边界线,在去库存的同时,把握“去杠杆”的平衡性,广大农民工才能买得安心、住得放心、生活得舒心。更进一步,应当看到“去库存”的更广阔需求集中在农村,那里不仅聚集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蕴藏着中国经济巨大的回旋空间。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能动性,让他们分享到城镇化的幸福点滴,缩小城乡差距,事关经济全局与人的发展权利,改革者应当有所作为。
□洪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