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 07:45:33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日前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抑制资产泡沫,被业内解读为剑指房地产吸金黑洞。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7月25日,证监会在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上透露,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新增内容包括,不允许房企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这是继上海、深圳、南京等地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后的又一记重拳,对于依赖融资买地的房企来说,影响巨大;而对于地王频出的土地市场,更是一种警示。
证监会发行部有关人士在会上强调,再融资募集的资金,上市公司应按照实际用途披露,不得通过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变相将募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一位接近监管的业内人士表示,再融资包括增发、配股以及可转换债券,主要是指股权融资。
对于上市房企而言,通过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进行再融资的渠道被收紧,房企想从资本市场低成本“补血”变得困难。
值得玩味的是,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样的限制,或是各方利益协调的结果。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本应继续放宽再融资。但由于持续宽松政策下高杠杆增多,很多房企大规模融资,同时盲目拿地王,这都是此前中央提及的“资产泡沫”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政策收紧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防止地产行业泡沫的出现。
在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疯狂全民瞩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全国住宅土地(不计算商业类地王)合计超过10亿的地块有236宗。叠加商业类的21宗,超过10亿地块已经多达257宗。在这257宗地块里,溢价率超过100%的地王合计128宗,相比上半年的109宗继续明显上涨。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达到了189宗。
地王潮在前期的一线城市与四小龙(南京、厦门、合肥、苏州)之后,向其他城市蔓延:天津、武汉、郑州、杭州、成都等地,均出现了明显的地王潮现象。
广州一家大型房企高管人士认为,上市房企再融资所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拿地”的规定具有一定针对性,那些拿了地王但土地款尚未付清(分期支付土地款)的上市房企或会有资金压力,对一些“地王制造者”的影响更不容小视。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16年较新财政收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契税2163亿元,同比增长14.8%;土地增值税2357亿元,同比增长13.1%。另外,房产税1169亿元,同比增长8.5%;耕地占用税1086亿元,同比下降4.8%;城镇土地使用税1149亿元,同比增长1.6%。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受上年基数较低影响,另一方面,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部分支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不过,今年上半年,辽宁、山西财政收入分别下滑了18.6%和7.4%。对比来看,上海财政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地方财政收入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而地方房地产市场热度与财政收入冷热不均的结构出现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上半年部分省市“地王”节奏加快催热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土地财政依赖症”再度加深的趋势从2015年年底开始显现,今年上半年更加明显,一方面是受营改增之后地方税源缺失的影响,另一方面,房地产回暖程度的不同,也造成地方财政冷暖不一。
土地市场疯狂盛宴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加杠杆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互相支撑。去年10月1日,广州市宣布提高中心城区基准地价,较2011年旧基准地价标准涨幅超过一倍,较高涨幅高达158%。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认为,这说明地方政府并未摆脱土地财政依赖,依然坐享土地增值收益。
在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个别地方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较高时可以占到财政收入的六成。虽然很多地方正在积极转型寻找新的支柱产业,但新产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仍占据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转向,地方财政压力恐再度增加。中金公司分析员宁静鞭表示,地王频出加产业政策收紧等现象,预示着本轮行业成交周期高点来临。因此预计2016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周期将步入拐点,提前进入下行阶段,四季度更是会随着新房供应的增加,迎来供过于求状态。